1 文冠果在我国的分布
文冠果在沙荒、石砾地、粘土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。历史上,文冠果自然分布于我国的秦岭、淮河以北,内蒙古以南,东起辽宁,西至青海,南至河南及江苏北部(有零星庭院栽培)。20世纪90年代,黑龙江省南部、吉林省和年降水量仅148.2mm的宁夏自治区,均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文冠果生态林。据调查,目前文冠果(天然次生林、人工林)在我国北京、河北、内蒙、辽宁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和西藏均有分布¨ 。北京、内蒙、辽宁、山东、安徽 、宁夏和新疆多为引种栽培,无天然林,河北、河南 、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青海和西藏除人工栽培外,也有天然林分布。现有资源以陕西延安,山西临汾、运城和忻州,河 北张家口和辽宁朝阳为多;内蒙古赤峰市翁旗中部分布着1867hm保存较完整的人工文冠果生长林;河北唐山已形成较大的人工育苗基地J。至2003年,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和河南的文冠果栽培总面积约25ooohm 。2006年,吉林和山东等地相继建立起文冠果基地,栽培向更高层次发展。
2 文冠果的引种和选育种
在引种方面。多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进行了文冠果的引种尝试,并取得了成功。早在1968年陕西蒲城就开始了文冠果的引种工作;近年陕西洛川成功引种了文冠果。1975年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引种文冠果 ,2年生树平均树高80cm,在38一一22%条件下生长正常;新疆奇台和冬季一35% 以下的乌鲁木齐、昌吉、石河子、沙湾一带也已引种成功。1976年江苏灌南县从甘肃平凉和辽宁翁牛两地引进文冠果种子育苗,1978年大田移植,成活率99.7%,3—5年始果,盛果期树株产15—50kgL9J。此外,青海河湟流域、河南蒿县、山东济宁和莱芜等地引种的文冠果也均能正常开花坐果¨ 。在引种的同时,人们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,确定了其适栽范围,发现文冠果的分布极限北部位置达47。20.南部极限位置达29“ ;同时对引种种源、栽培管理措施等也进行了阐述,如刘才¨ 等就摸索出一套提高黑龙江地区 文冠果引种成活率的完整经验。
在选、育种方面。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,我国陆续开展文冠果的选育工作,并不断取得进展。内蒙古林学院 1974年即开始文冠果良种选育工作,1979年选出了内林53号优良单株;徐东翔选出内林2号,并对其经济性状进行了调查引;据报道,港澳精英论坛近年成功培育出文冠果1号,彻底改良了野生文冠果素有的弊端。在理论上对文冠果染色体组型、大小孢子及胚和胚乳形成过程的探索,为文冠果选育工作提供了细胞学方面的基础材料5' J。在早期选、育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,目前已经总结出文冠果选育的两个途径:一是选择优株。文冠果自然分布区内生态条件差别较大,必定存在着种源差异,可首先筛选出生长速度快,树势健壮,坐果率高,单株产量高,果大皮薄,籽粒饱满,出仁率和种子含油量高,抗病虫和生产能力大的优良母株;然后进行快速无性繁殖,形成遗传性状稳定的无性系,进而培育成优良品种。二是育种。文冠果遗传资源十分丰富,如能育成文冠果纯合二倍体(即自交系),然后配成优良杂交组合,进而建立杂交种子园,选择其杂种优势明显、后代表现型整齐一致的良种,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。安守琴等就曾以无性繁殖和子代测定的常规育种为手段,通过表型选择、当代鉴定交配设计的子代测定,在37个无性系中,选出了当代表现及其较优良的73—006优良无性系以及673—006×74—032。674—001×74—031.佳组合。
3 文冠果的丰产栽培
文冠果可用播种、分株、扦插、压条及组培法繁殖苗木,其中播种仍是主要的方式。秋播一般在l0月中旬进行,用苗床或高畦条播,株行距20~25cm×25cm ,播种深度2—2.5cm,播后轻镇压,根据墒情,保持土壤湿润;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(谷雨前后)进行,播前4 ~5天浇足底水,地面土壤松散时,顺垄或畦每隔15~20cm宽 ,开3~4cm深的沟,沟内隔15~20cm点播1粒种子,播后覆土,覆土厚度2~3cm,大水缓灌沉实,垄面稍干时松土。如果播前对经过层积或温汤浸种的种子进行低频电流处理和钴辐射,可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及苗木质量。扦插育苗及组培繁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。研究发现,把3~5cm粗的根剪成20~30cm长的根段,斜插入土的根插法,新苗植株生根系数远高于常规枝插法。王永明_l副等用文冠果嫩茎进行离体培养,结果嫩茎分化速度快,得苗容易,移植成活率高。生产中看出,扦插和组培繁殖的苗木要比播种法得到的苗木整齐度高,园相好。但因扦插成活率低,组培繁殖系数不高且植株难生根等,实际生产中并未大规模应用。
文冠果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,素有“千花一果”现象,为解决其落花落果问题,人们从生长环境及生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,发现通过改善文冠果的生长环境和改进栽培技术,即合理施肥灌溉、整形修剪、改善其通风透光条件、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、使用生长调节剂和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等,能够大大提高文冠果的坐果率及产量。
4 文冠果的化学成分
文冠果的茎中含有2仅,3B双氢杨梅槲皮素(2a,3p—dihydr0myricetin)、2仅,3p一双氢槲皮素(2仪,3p—dihydroguercetin)、2p,3p一表儿茶精(2p, 3p—epicatechin)和 2p,3p一表没食子儿茶精(213,3B—epigallocatechin)¨ 。1998年,白玉霞等 。‘从文冠木中提取了总黄酮。1999年,张文霞等又从文冠木的醇提取物中进一步分离得到一种新的化合物,命名为文冠木素(Xanthocerin),化学名称为 7,9一二羟基一4一甲基一2,4a,10,lOa一四氢一吡喃并[3,2一b][1]苯并吡喃一2一酮(7,9一dihydroxy一4一methyl一2,4ct,10,10仅一tetrahydro—pynano[3,2一b][1]benzopyran一2一one),并..从文冠果属植物中提取得到七叶内酯和2,5一二甲基对苯醌。1981年,王红斗等报道了文冠果种仁含油 60%,并用气液色谱分析出其中含有14种脂肪酸,其中6种为不饱和脂肪酸,碳
链长度 C16~C18,同普通 柴油的碳链长度 (C15一C19)极接近。1993年,李霞冰等采用羧基端化学修饰新技术,气质法结合尿素包合法,鉴定了文冠果种仁油中脂肪酸12种。前苏联学者用水一甲醇一正丁醇提取文冠果种子中的文冠果皂苷,再用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得纯皂苷。陈英杰以甲醇一正丁醇一水为提取液,反相柱层析法从文冠果子中得到4种新结构类型的皂苷(bunkanka saponins A、B、C、D)。
王红斗等用 Stato—otto法鉴定出文冠果种仁脱脂物中含有少量植物碱和皂苷,且含有 17种氨基酸j,其中人体必需的赖氨酸占0.42%。2001年,程文明、杨柏珍采用柱色谱和光谱方法,从文冠果果壳中分得 2种甾醇_2,经鉴定为:(3B,5仅,20R,24S)一豆甾一7,反 一22一二烯 一3一醇和(3B,5a,20R,24R)一豆甾一7烯一3醇;2002年,他们又分析了果壳中脂肪酸成分,发现21种脂肪酸,其中8种为..报道,分别为:己酸 、庚酸 、辛酸 、壬酸、葵酸,10一甲基一十一烷酸 ,12一甲基一十四烷酸以及十七烷酸。早期研究发现文冠果叶中含杨梅树皮苷,鞣质(18.7%),黄酮醇(2.16%),三萜皂苷(6.65%),羟基香豆精(2.18%),水杨苷(4%),植物甾醇,蛋白(19.8%),16种氨基酸和挥发油。1989年,朱丹等经预实验也从文冠果叶中分离出生物碱、有机酸、鞣质、皂苷等10种化学成分,其中皂苷含量为5.53%,并测定出锶、锌、钡、硼、铁 、铜 、锰等 12种微量元素_2 。1968年,M.Victor Plouvier等从花的萼片中分离出芩皮苷、白蜡树皮苷和少量七叶苷。
5 文冠果的发展前景
文冠果耐干旱、贫瘠、抗风沙,在石质山地、黄土丘陵、石灰性冲积土壤、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区均能成长,甚至在裸露的岩石缝隙中也能生长发育、开花结果。文冠果的一年生苗主根深lm以上,有较大的侧根20多条,播种两个月的小苗,虽苗高不足30cm,根深却达60era。成龄文冠果根系发达,既扎得深,又分布广;根的皮层占91%,就像根的外面包着很厚的一层海绵一样,能充分吸收和贮存水分。是防风固沙、小流域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。在国家林业局2006—2015年的能源林建设规划当中文冠果已成为三北地区的..树种_2。3年生文冠果便可开花结果,15—20年进入盛果期,一直可持续百余年。树的寿命长达300年,有的可达600年。其种子含油率为30%一40%,种仁含油率50% 一70%。油可食用,还可用作高级润滑剂、增塑剂、制油漆和肥皂亦可作为生物柴油。东北师范大学、吉林省林业科学院和长春市亿高生态工程研究所,联合开展了文冠果生物柴油的研究工作。据初步分析,由文冠果油制备的生物柴油相关烃脂类成分含量较高,内含 18C的烃类 占93.4%,而且无硫、无氮等污染因子,符合理想生物柴油指标。文冠果果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%,且富含18种氨基酸,是优质饮料原料;文冠果嫩叶经加工可代茶饮,文冠果果皮可提取糠醛,种皮和外果皮可制活性炭;文冠果木材纹理细致,抗腐性强,是制做家具和农具的良材;根是制作根雕及雕刻的上等材料;文冠果花美、叶奇、果香,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,是园林绿化的珍贵资源,也是行道树的..。
参考文献 :
[1] 《中国树木志》编委会.中国树木志[M].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,1976.
[2] 《中国植物志》编辑委员会.中国植物志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 ,2004.
[3] 牟宏香.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[D].北京: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,2006.
[4] 缪礼科,王向发.文冠果引种栽培调查[J].陕西林业科技,1976(5):25~3O。
[5] 陈志柔.塔河引种文冠果[J].林业实用技术,1975(6):24.
[6] 曹志勇,金满庆.新疆引种文冠果的展望[J].新疆林业,1981(S1):36~38.
[7] 盛丰田,周志卓.文冠果在特克斯河谷引种成功[J].新疆林业,1981(6):50.
[8] 江萍,宋于洋.文冠果在新疆石河子垦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[J].山西林业科技,2007(1),26~29.
[9] 金发成.引种文冠果初报[J].江苏林业科技,1981(3):l5.
[1O] 王国华.文冠果引种试验初报[J].新疆林业科技,1984 (3):42~43.
[11] 牟宏香,侯新村.文冠果的研究进展 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07,35(3):703~705.
[12] 刘才,杨玉贵.文冠果引种栽培试验初报[J].